回青 1.进口石青颜料的一种。一种蓝色颜料,主要用于瓷器烧制上色,因明朝时从西域进口,故而得名。回青一般需要和石子青混合运用,所呈现的颜色较霁蓝浅淡,多见于嘉靖和万历年间的瓷器。 2.进口青料名。内含钴的金属氧化物,又称陶用回青。据嘉靖时江西布政司王宗沐在《江西大志.陶书》中记述:“陶用回青,本外国贡也,嘉靖中遇烧御器,奏发工部,行江西布政司贮库时给之,”青花若用纯回青料,颜色幽菁深翠,色散不收,故往往与国产料石子青配合使用。参见“上青”、 “中青”。 3.瓷器釉色名。明代嘉靖、万历烧制的特有蓝釉。回青釉呈色较霁蓝浅淡,据传系采用进口回青料着,故名。回青器的制作多有暗花纹饰,亦有在口沿或底足内抹无光的酱褐色釉。 回青 据说是明正德(1506-1521)时,在云南得到由域外运进的一种青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王世懋在《窥外天乘》(1585-1589)上说回青可以当青花料:“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至成化间,所烧尚五色灿烂,然而回青未有也。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挡镇云南得之。经炼石为伪宝,其价数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嗣是阖镇用之,内府亦有输积,而青价稍贱矣。嘉靖间,回青虽盛,鲜红土断绝……”。 嘉靖(1522―1566)已多使用精选与煅烧过的回青,捶碎有朱砂斑者曰上青,有银星者曰中青,由于官窑民窑的发展,回青不足,并加以江西所产之石子青掺和使用,青花色调较浓艳,有的呈堇青色、有的带紫红色。 《事物绀珠》(1591)、《遵生八笺》(1591)也都抄录了《p; 窥外天乘》关于回青的说法。 1596年《明实录》(卷301)载:“万历二十四年闰八月……癸未,先是奏回青出吐鲁番异域,去京师万余里,去嘉峪关南数千里,而御用回青系西域四“夷”大小进贡,买之甚难。因命甘肃巡抚田东设法召买解进,以应烧造急用,不许延误”。中国古代文献上有一些回青从外国进口和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进入内地的记载。 1520年西洋朝贡典录记载:(永乐、宣德间)“苏门答剌贡物有石青、回回青”。 1749年清嵇璜《续文献通考》记载:“成祖三年至成化二十二年苏门答腊贡宝石、玛瑙、水晶、石青、回回青……” 1587年《明会典》105卷记载:“苏门答腊国……永乐三年……遣使朝贡……五年至宣德六年屡遣来贡……贡物……石青、回回青……” 《明会典》112卷记载:“吐鲁番使臣到京……嘉靖三十三年进贡回回青三百三十一斤八两,会值每斤与银二两”。 朱琰《陶瓷》(1774)、蓝浦《景德镇陶录》(1815)等清人著作中也曾多次提过回青,系说南洋舶来或西域运进的可作上等青花料的一种钴土矿石。 但是有些资料则说回青是宝石、药石或者绘画用的蓝色颜料。 红黄颜料 是一种具橙色的铬红颜料,其制法是将重铬酸钾与醋酸铅相化合,生成黄色铬酸铅,然后再加入苛性钠,加热煮沸即得红色的碱式铬酸铅。在其中加入适量的助熔剂,充分混匀磨细即成为橙红色的红黄颜料。 后加彩 瓷器的―种作伪方法、通常是在旧器上稍加彩绘。后加彩定义在洗干净的旧器表面重新画彩再以低温焙烧。 后加彩作伪方式多种多样,在便宜的明清素瓷上后加了贵重的珐琅彩,素三彩,斗彩,粉彩等使其升值达到作伪盈利的目的。
后加彩的方式多种多样:一、于旧器脱釉后加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 二、将旧器加彩后改造成新品种,如将成化青花器加挂红釉,使其成为红釉青花。 三、后提彩,釉面彩绘局部缺失,按原样填补描绘.入明炉烘烧.以提红彩为多。 四、加漆彩绘。器物破碎或有窑缝、炸纹.以彩漆将纹路遮盖、或以彩漆绘画纹饰。 五、在清代各朝素器上后加彩,使其改头换面.成为粉彩、斗彩、珐琅彩、三彩、墨彩、金彩之类品种.这类方法使用最多。 六、于旧器上覆盖颜色釉,如在明永乐白釉僧帽壶上挂黄釉,在宣德、成化白釉盘、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及清代各类白釉器上后挂黄釉、胭脂水等色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