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 手机版 | 导航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longquan celadon

资讯

企业

图库

视频

百科

原创 证书查询

 青瓷饰品

 论坛 博客  微信公众号:青瓷网lqqcw_com

首页

展会

文化

技术

名家

导购

下载 青瓷商城 实验室 微博 更多
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技术 > 其它

关于一件明代龙泉窑青釉八卦纹三足炉的探讨

时间:2012-10-28 20:18:24  来源:龙泉青瓷网(老版本)  作者:

龙泉窑,因其主要产地在我国浙江省龙泉县而得名。它是我国历史上一座名窑。其所制之瓷,以釉色青碧,釉层厚润见长,享有“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陶瓷之花”之美名。在五彩缤纷的青瓷世界中,龙泉青瓷后来居上,超越群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绝代的风姿直登青釉的艺术高峰。其烧造时间,始于北宋,鼎盛于南宋中后期,至明末清初陷入绝境而停烧。龙泉窑址广泛地分布在浙江南部的龙泉、庆元、云和、景宁、丽水等十多个县市,以及福建省的浦城、松溪等县,现已发现各时期的窑址500多处,形成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很广、产品特色显明的瓷窑体系。福建省晋江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青釉堆贴八卦纹三足炉,形制较为独特,本文拟对该炉作一些介绍,并就相关问题谈谈粗浅看法。

晋江市博物馆藏青釉八卦纹三足炉,系1999年11月在该市池店镇新店村一疑为是明代火葬墓里出土的,出土时置于“罐中罐”内的瓷盖罐内的骨灰上,其近底处和圈足上还沾留有糖水灰。此炉身呈简状,通高6.0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4.8厘米;唇口,外唇口向外侈,内唇口向内敛,中为一浅凹槽,直壁微斜,深腹,炉外底中心下凸,圈足,腹下承三兽足,但不着地。胎质粗松,胎土欠细腻,器身留有沙眼、沙粒。器外施青釉,釉层较薄,釉色青中泛白,布满冰裂纹,但釉色不够滋润,炉内施釉不及底。从炉内没施釉的胎体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修坯留下的旋纹,是由陶车制作完成的。炉外腹部以泥条堆贴出八卦纹,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为  (坤)、  (兑)、  (乾)、  (坎)、 (艮)、  (震)、  (巽)、  (离)。口沿下和腹下部各饰一周凸起的弦纹(图片1)。从香炉上泥条堆贴的八卦纹分析,随葬该香炉的主人应是一名道教徒。

根据目前考古发掘成果与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观点,龙泉青瓷的生产始于北宋,盛于南宋,衰于明末。其烧制工艺,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北宋初期是龙泉青瓷的初创阶段,窑场规模较小,产品主要是淡青色釉青瓷,产品无论在造型或纹饰方面,都与越窑一脉相承,继承了越窑的艺术传统。一般器形端庄协调,器壁较薄,胎色白净,胎质致密坚硬,釉层很薄,釉色多青中泛黄。器形种类、式样不多,除盘、碗、壶、罐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外,尚有专供随葬的冥器多管瓶及长颈盘口壶等。纹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简洁,以线勾图,十分生动。器物用垫圈和泥点垫烧。此期的龙泉青瓷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窑青瓷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期产品种类仍以碗、盘、壶、杯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器形规整,古朴大方,器壁均匀且较薄,胎色灰白或灰色。釉层薄,半透明,常有裂纹,釉面呈玻璃光泽;釉色青绿,不少泛黄或泛灰。纹饰普遍使用刻划花,装饰内容常见为团花、莲瓣、缠枝牡丹、折扇纹等,纹饰繁密,刻花多以浅浮雕式。器物用泥质垫饼垫于外底心烧制。

南宋时期是龙窑青瓷在历史上的鼎盛时代。无论在品种、造型、纹饰、釉色等方面都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地步,代表了龙泉青瓷的最高艺术水平。当时由于釉料配制的改进,施釉和烧成技术的提高,使产品的釉层加厚,釉面柔和,晶莹滋润,青碧如玉,仿佛用翡翠雕琢而成,尤以粉青和梅子青的釉色最为突出。在造型上则浑朴端巧,线条健畅,曲直有致,雅观大方,达到了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艺术效果。在装饰方面,又运用出筋和刻花等艺术手法,使釉层显现出富有变化的深浅层次的立体艺术效果,颇具匠心,表现了当时匠师们的惊人的智慧和创造精神。产品种类齐全,式样富于变化,除供日用、陈设、文房等需要外,尚有祭器及冥器等,并且仿造青铜器、玉器等,品种式样可谓应有尽有。器物开始使用匣钵装烧。此期的龙泉窑名闻中外。

龙泉窑到了元中期至明末,瓷业生产规模仍有发展,产品种类亦有增加,器形增大,成功烧制出大件瓷器。由于外销量增加,促使产品数量增加,造成此期的龙泉青瓷从造型设计到施釉、装坯的各项制作工艺都不及前代那样严格细致,有求多而不求精的倾向,致使制瓷工艺日渐粗糙,器物坯体增厚,胎质不够白净细腻,多采用单层施釉,质量良莠不齐,部分釉层较厚,釉色青翠,某些产品由于釉层较薄而少有玉质感,且有泛黄现象。纹饰方面,集中运用了刻划花、堆贴花、印花和镂雕等技法,不论大小器皿,普遍都有花纹。其中尤以堆贴花和刻划花最为盛行。纹饰题材十分广阔,花卉瓜果、飞禽走兽、人物故事、八卦古钱尽入画面,一些碗、盘类器物内底中刻印有吉祥铭文及窑名标记等款识,但纹饰大多构图呆板,线条软弱,非堆砌即草率。既不如北宋纹饰的奔放生动,又不如南宋纹饰的精练大方。由于器底较厚,用垫饼垫于圈足底部或外底心烧制。

在明前期一段时间里,龙泉的制瓷匠师们曾经一度致力于龙泉青瓷的重兴,力图恢复宋代龙泉青瓷的艺术传统和技术水准。烧制出一些白胎厚釉的产品。但是总的趋势,龙泉窑青瓷已走向下坡路,青瓷质量越到后来越下降,产品均粗厚不精。釉色以豆青为主,又因釉层中含有大量气孔,松浮而不莹澈。正如《中国古陶瓷鉴赏》一书所说:“明代的龙泉窑青瓷与宋元时期相比,已大为逊色,呈衰退之式,窑数减少,规模缩小。明代龙泉窑青瓷的特点是胎体厚重,胎色白中发灰,釉层透明度较高,成型草率,质量粗糙。”

晋江市博物馆藏青釉八卦纹三足炉,制作工艺较为精巧,造型、纹饰也颇为罕见,但其胎质较粗,釉层薄,釉色透明度较高,缺乏莹润柔和的美感。总的来说,其质量相对粗糙,艺术风格不高,不符合宋元时期龙泉窑青瓷的特征,而与明代龙泉窑系青瓷的特点基本一致。因此,该炉的年代可初步推定为明代。

元代龙泉窑炉的造型基本上承袭宋代,极大部分是模仿古代铜、漆器的鬲、鼎、簋、尊等形式,其器形和花纹装饰随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爱好的不同而有一些改变。如筒式炉,南宋晚期时筒腹的上下直径几乎相等,三足落地;以后的筒腹,下部逐渐收小,器底下凸,三足逐步提高,与底齐平;到了元代中晚期,筒腹上大下小,器底落地,三足临空,完全变成为装饰;明代弘治时期,唇口向外侈,有些烧制不太考究的器皿,炉底中心下凸,成为支撑面,三足仅为一种装饰。该炉最显著的特征是唇口向外侈,炉外底中心下凸,使圈足成为支撑面,三足仅成为一种装饰,这种造型特征与明弘治时期筒式炉的造型特征完全相同。由此可见,此炉应为明代中期产品。

此炉外腹堆贴的八卦纹,为古代瓷器装饰的典型宗教纹样之一,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种自然现象。道教经籍中以八卦衍释经义。元代及以后瓷器绘画中开始出现八卦纹饰,元代起龙泉窑开始较多出现此类纹饰,常见装饰手法为堆贴,明代中期福建德化窑的白釉产品中也有此种纹饰。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推断,此炉应为龙泉窑产品,而其年代可定在明弘治时期左右。因此,此炉的出土,将为研究明代龙泉窑产品的特点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火葬,是我国古代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葬式。我国火葬由来已久,考古资料显示此种葬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从商周到秦汉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火葬一直在我国氏、羌、鲜卑、突厥等少数民族地区流行。五代十国时期,火葬不仅在中原地区盛行,而且一些封建统治者也开始实行火葬。南宋时,火葬迅速从中原传播到南方,在广大南方地区蔓延开来,并成为一种时习,吴越闽地区最为流行。不仅清贫之家火葬成风,即使是殷实大户也崇尚火葬。明初,各地仍盛行宋元以来的火葬遗习。明代大学士宋濂在其《傅守刚墓谒》中对当时流行的火葬习俗进行过这样的评论:自从焚尸火葬习俗形成以来,即使是官宦名门之家,也竞相仿之,甚至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清朝在入关的前后,承袭满族的火葬习俗,至康熙以后,才趋向土葬,但清代民间火葬一直长绵不绝,直至近代,火葬在江南还依然流行。

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的泉州,自宋以来火葬习俗亦盛行不衰。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引《真西山劝教》曰:“……窍闻民间不幸有丧,富者则侈费而伤礼,贫者则火化而伤思……至于贫屦之家,委之火化,积习岁久,视以为常”。真西山即南宋著名政治家真德秀,南宋嘉定和绍定年间,先后两次出任泉州郡守,此文所指“贫屦之家,委之火化,积习岁久,视以来常”,可证宋时火葬在泉州民间极为普遍。1949年以来,泉州地区屡屡发现宋、元、明时期的火葬遗迹,尤其发现不少大罐套小罐,小罐装骨灰的墓葬。

紧挨在出土青釉八卦纹三足炉的火葬墓的旁边,同时清理了一座外围用三合土封闭的双墓室结构的明代砖室墓,其左侧墓室里亦出土了一套“罐中罐”的骨灰罐,右侧墓室里出土一方墓志铭。从墓志铭的记述得知墓主人是明成化年间任广西合浦知县的晋江人李绍,其妻早他死去,而李绍卒于弘治六年(1493),于弘治十一年(1498)下葬,墓志铭于弘治十一年即已作好,但迟至正德十五年(1520)才刻好并重启李绍墓放入,推测左侧墓室内的骨灰罐即是其妻的火葬墓。在距明墓不足10米处,又发现了李绍族叔溧水令李斯义的火葬骨灰墓。而墓志铭还记述李绍有一族人的火葬墓在其族叔李斯义火葬墓之右。由此看来,如此多座的火葬墓集中在不大的一片坡地上,推测李绍墓地附近即是其家族墓园,而出土青釉八卦纹三足炉的火葬墓应该就是李绍族人的墓葬。那么,这些火葬墓的主人应是在明弘治年间或正德以前火化埋葬的,由此可以推断出土青釉八卦纹三足炉的火葬墓应为明代时期的墓葬,这与墓志铭的记述也相吻合。因此,结合器物形制、纹饰等的分析,可进一步证实青釉八卦纹三足炉推定为明代弘治时期左右的产品是有一定根据的。

作  者: 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

重要参考文献:

1、《龙泉青瓷研究》,浙江省轻工业厅编,文物出版社出版,1989年12月第1版。

2、《中国龙泉青瓷》,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1998年12月第1版。

3、《中国古陶瓷图典》,《中国古陶瓷图典》编辑委员会编,冯先铭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1998年1月第1版。

4、冯素阁:《从馆藏龙泉窑瓷器看其装饰艺术》,2000年11月广西桂林・中国青花梅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5、张东:《介绍一件明万历纪年款白釉八卦纹三足香炉》,见《福建文博》1998年增刊(总32期)。

6、陆建松著《魂归何处―中国古代丧葬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7月第1 版。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以上信息来源互联网或本站,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dmin@lqqcw.com我们将核实后删除。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修坯工具——钨钢修坯刀(图文)
龙泉青瓷修坯工具——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