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是多角度研究龙泉窑的学术论文。第一部分重新释读了古文献的相关记载,纠正了以往学术界存在的错误认识;第二部分以实物为依据探讨了龙泉窑的起源问题,认为龙泉窑的起源与越窑的衰落直接相关,时间为北宋晚期;第三部分对南宋龙泉窑的黑胎瓷的性质作了剖析,否定了“仿官”之说,而将之纳入南宋官窑的范畴;第四部分揭示了绍兴皋埠宋六陵出土的南宋龙泉窑白胎瓷的历史价值,并考证了宋六陵被盗的时间;第五部分以古文献记载为依据,结合现代科学测试结果,对人们常说的“粉青”、“梅子青”之名进行了辨析,得出了新的结论;第六部分从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视野论述了龙泉窑的发展、衰落等问题。 关键词:龙泉窑 青瓷 黑胎瓷 “哥窑” 宋六陵 粉青 梅子青 唐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一句妙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地处浙南山区的龙泉,可谓山高水长,但它在古代的出名和繁荣,绝非神仙和龙王的庇佑,而是仰赖于傲睨同类的龙泉窑。龙泉窑从越窑那里接过青瓷的大纛后,并没有固步自封,它在远离尘嚣的崇山峻岭中自由而尽情地博采众长,锐意创新,终于最成功地将蓝天、碧水、苍山、绿野之色融入青瓷的釉层中,向热爱大自然、憧憬和平幸福生活的人们奉献了一份份永不褪色的厚礼。由于时光的悄悄磨蚀,龙泉窑的历史渐渐漫漶而失去了清晰的轮廓,因而使得龙泉窑犹如清晨弥漫着薄雾的远山,虽然很美,却美得朦胧,美得含蓄,美得神秘。于是,重现龙泉窑昔日的光华,成了渴慕古典艺术之人的愿望和古陶瓷探索者的重任。
重读古籍 记得在很久很久以前,曾耳闻一种说法:“要真正听懂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非得到四十岁以后。”当时,我觉得此话莫名其妙,不仅不以为然,而且还嗤之以鼻,总认为这么优秀的音乐作品,只要静心聆听,足以获得美的享受。然而,跨过不惑之年后,每当欣赏这部交响曲时,心潮汹涌,百感交集,对人生的感悟在雾霭、阴霾一扫而空的鸟瞰尘世的视野里得到升华和强化。于是,“觉今是而昨非”(1)。这说明一个道理:对那些在历史长河里凝固的事物的认识,会随着阅历的增加而变得全面、深刻。对古籍有关龙泉窑的记载的理解,亦是如此。尽管这些记载少得可怜,但因其所包含的时代信息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在相关的出土资料已相当丰富的今天,重新对这些记载加以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宋人庄绰的《鸡肋编》记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 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需索,益加工巧。”(2)庄绰的一生大约经历了北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五代,曾在南北各地的郡县做官,足迹遍及京西、秦凤、淮南、两浙、福建、江西、荆湖和广南,交游甚广,见闻颇丰。《鸡肋编》是他的最重要的著作,该书自序署“绍兴三年二月九日”,但从书中所记的内容看,实际成书时间是在绍兴九年冬季。书中关于龙泉青瓷的记述,表明了三个问题:(1)北宋晚期至南宋初年,龙泉窑烧制的青瓷在总体风格上与五代北宋的越窑青瓷相似,并且不乏精品,因此当时的人才会用曾属于越窑青瓷精品专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