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青瓷的实用性以及装饰技法 越窑青瓷所塑造的动物形象还有羊、龙、狮、熊、鸽、兔、鸳鸯、小鸟、蟾蜍等,这些圆雕动物制作细致,形貌传神,其中浙江慈溪出土的蟾蜍砚滴、上虞出土的双虎枕和鸳鸯注子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它们令现代人不得不惊叹古代窑匠们的设计能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值得强调的是,古代越窑青瓷的各类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从最初的样稿到翻模、制胚,从练胚、修胚到施釉、上色,从进窑焙烧到窑火温控,均倾注了古代窑工们“产品设计”的意识,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从夏商至东汉的近两千年间,瓷器的胚芽在制陶业的土壤中徐徐萌动,并不断发育、完善。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流行的那些表面施釉,质量介于陶和瓷之间的器物被统称为原始瓷。古代原始瓷在长江下游地区虽然分布较广,但各地的原始瓷大多未能直接发展成为成熟瓷器,惟独浙江东北部例外。这一带在商周时就已有发达的原始瓷生产。越国崛起后,杭州湾南岸便成为原始瓷的中心产地。此地的原始瓷生产持续发展,至东汉中晚期,成熟瓷器终于在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创烧成功。随着制瓷技术的传播、扩散,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迅速在宁绍地区形成,其烧瓷历史从东汉一直延续到北宋,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窑系。它便是今人普遍称道的越窑。 由于越窑青瓷器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考虑销售和赢利,以维持生产支出和窑业的生存。所以,古代窑匠们需要从生产工艺、产品设计、营销计划等方面进行变革和摸索,于是越窑青瓷在生产过程中极其注重功用、造型、纹饰、釉色等方面的经验积累和不断的创造,从而使越窑青瓷在人类物质文明史上矗立起一块辉煌的丰碑。
一、越窑青瓷产品的功用设计
1、饮食器产品的功用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源于饮食。人类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将起初仅仅是为了果腹活命的饮食活动不断地挪向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甚至精神生活,因此,这种饮食活动便成了人类迈向文明世界的通衢。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就把饮食之道称为人类的最高文化。饮食器皿从材质而言,有木、竹、陶、石、角、瓷、象牙、玉、水晶、玛瑙、金、银、铜、铁、锡、漆、皮革等 ;以功能来说,分食具、酒具、茶具三大类。其中历史最久并最为普及的品种是陶瓷,直至今日我们现代人也仍在广泛应用它。而青瓷饮食器皿则又是这一品种中颇为娇妍的花朵。 在青瓷饮食器皿中,食具的种类常见的有碗、钵、盘、碟等。这类器物讲究实用,造型简朴,通常为各窑的主要产品。用于贮藏食物的罐、坛等亦应收入此类。这些饮食器具既可用于日常生活,又可作为祭器。 与青瓷食具相比,青瓷酒具的种类和造型要丰富得多,一般可以将其分为贮酒器、盛酒器和饮酒器三类。饮酒器在汉至东晋以羽觞为多见,均作椭圆形,两侧有耳。与此同时,碗也是一种常用的饮酒具。唐代以后,饮酒具的造型日益丰富。有一些器物仿金银器型,如唐代越窑的椭圆形杯,过去称为“海棠杯”。贮酒器,东汉时以瓿、钟等器物为主,三国以后,钟被形体较大的罂所取代,不过,罂还常常兼作他用。盛酒器,东汉至西晋主要有酒樽和温酒樽二种,这二种盛酒器与羽觞配套使用。东晋开始,用于注酒的鸡首壶流行于各地。各地烧制的青瓷注子造型奇特,如 :浙江上虞出土的一件五代越窑青瓷注子,整体做成鸳鸯形,背上开口,喙作注子的嘴,制作十分精细。鸳鸯历来被视作夫妻恩爱的象征。此器的容量达半升,它与同期的越窑青瓷小杯为配套的酒具,用于夫妻月下对酌,则可增添无穷的情趣。 茶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酒文化不同的是:酒文化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它的源头,而茶文化的发祥地只在中国。饮茶作为一种习俗跻身于饮食文化殿堂的时间比饮酒晚得多,而它传播发展的势头却比酒文化更为迅猛。到了唐代,饮茶风不仅遍及北方,而且还吹向海外。从这时候起,各种专用于饮茶的青瓷器皿便大量出现了。唐以前,饮茶的器具主要是碗,唐、五代时期,饮茶器具除了不同造型的碗外,还有盏、茶托和瓯等。《茶经》云:“瓯,越州上,口辰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
2、文房用具产品的功用设计 青瓷产品除了上述的饮食器皿以外,较为常见的还有文房用具,如 :水丞、镇纸、砚滴等。也许是因文人雅士皆神往自然、 喜好恬静之故,所以凝聚着自然之色的青瓷文具成了历代文房瓷器中的佼佼者。 青瓷文具较为常见的为砚、笔筒、水丞、镇纸和砚滴五类,而这五类中又以青瓷砚滴最能体现古代窑工们煞费苦心的设计意图。 三国时的青瓷砚滴,往往做成兔形。浙江上虞出土的两件青瓷兔形砚滴,一件兔作站立状,另一件兔作卧伏状。砚滴的背部有进水管,兔嘴有出水的小孔,兔前腿捧钵。从造型上看,它形成了兔子捧钵饮水之貌 ;从功能上讲,它便于将水滴入砚内而避免洒出砚外。三国两晋时期,越窑还烧出龟形砚滴。显然,这种龟代表着一种神物,它含有吉祥长寿之意。唐代,越窑的砚滴多为葫芦形状,长沙窑的砚滴大多做成小鸡、小鸟形,玲珑可爱。 当然,从瓷器创烧成功的那个时候起,越窑青瓷产品中除饮食器、文房用具外,常见的品种还有青瓷洗、青瓷唾壶、青瓷熏炉、青瓷虎子、青瓷香炉、青瓷粉合、青瓷灯、青瓷净瓶、青瓷枕等各类产品。 二、越窑青瓷的造型设计
1、千恣百态的青瓷人物塑像 青瓷的人物塑像虽没有秦始皇陵陶俑那样的雄伟气魄,也没有唐三彩俑那般的华丽色彩,但它却以小巧玲珑的造型,变化万千的仪态和丰富深遂的内涵而在古代雕塑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汉代以来,随着西域胡人频繁地入驻东南沿海地区,使得这一带的传统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自然也反映到制瓷业中,其中以胡人为题材的塑像便是直观而生动的记证。 千恣百态的青瓷人物塑像多出现于青瓷佛寺罐和塔式罐上。三国西晋时期,塔式罐上的群体胡俑,造型尤其生动活泼,常见有杂耍、舞蹈、跪拜或伫立等情形。杂耍的胡俑多用捏塑法成型,姿态灵活多变,经常见到是抛丸、倒立等形象。浙江上虞出土的一件西晋青瓷佛寺罐上装饰着一组舞蹈胡俑,他们的头部用同一个范子印成,而身体其余部分则捏塑成各种姿态,他们中有的击鼓,有的翩翩起舞,形象十分生动而和谐。浙江萧山西晋墓出土的一对青瓷胡俑,男的手持刀和盾,女的怀抱婴儿,.这对充满生活气息的胡俑,犹如一幅妙手绘成的世俗风情画,堪称西晋青瓷塑像中的珍品。 2、妙趣横生的动物造型 东汉以后,随着社会的种种变革,意识形态也经历了显著的转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反映在制瓷业中,则表现为动物造型的大量出现。这些动物造型在写实的基础上又被予以合理的艺术夸张,注重神情的刻画和风韵的表现,其中虎、鸡、羊、熊、狮、兔等为常见的造型。 虎,主要作为虎子的装饰。虎子这种器物东汉越窑等就已大量烧制,有青釉和黑釉等不同的品种。三国时,虎子的形状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器身作蚕茧形,器口呈短筒状,提梁不再做成辫形,这使艺术造型的美在舒展的线条和类虎非虎的艺术夸张中表现出来。到了西晋,虎子的提梁做成圆条形,器口的上方印有象征性的虎首纹,器身的二侧刻划飞翼,于是,虎子越来越远离它的原型而出现一种潇洒飘逸的艺术效果。 鸡作为一种主要的家禽,它在古代有特殊的消灾除凶作用。人们认为鸡有驱百鬼、祛百病、辟邪恶的厌胜功能。因此,三国以后,鸡的造型常在青瓷中出现,其中最多见的是酒壶上作嘴的鸡首。浙江余姚出土的一件西晋青瓷鸡首壶,壶把做成黄鼬形,黄鼬俗名“黄鼠狼”,它是鸡的天敌。显然,窑匠将鸡和黄鼬组合在一起,所要表达的并不是鸡的传统象征含义,而是用幽默的造型艺术语言来阐释一个浅显而意味深长的道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器上的黄鼬虽在捕鸡,但它却被提壶注酒者所擒,这一构思巧妙的装饰,除了生动有趣外,还是对争名逐利者的一种告诫。这无不体现了古代窑匠们的设计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