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9岁的叶宏明恢复了排在宋代五大名窑最前面的两个――官窑和哥窑,让消失了几百年的国宝重现人间,赢得了“恢复国宝的大师”这一称号。 “雪拉同”引发的故事 1958年,24岁的叶宏明从天津大学化工系硅酸盐专业一毕业,就分配到浙江省轻工业厅工作,接手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周恩来总理布置下来的――让国宝名瓷复活。 那是1957年底,一位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回国前想要一件仰慕已久的“雪拉同”作纪念。“雪拉同”是外国人对中国青瓷的一种称呼。传说,16世纪晚期,中国龙泉青瓷初次出口到巴黎时,法国作家杜尔夫的名作《牧羊女亚司泰来》正在上演,剧中男主角雪拉同特别受人喜爱,他演出时的服装正好也是青色,和龙泉青瓷的颜色相近,人们认为只有雪拉同这件衣服的颜色才能与龙泉青瓷的釉色比美。从此“雪拉同”成了龙泉青瓷的代名词。于是,工作人员便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为这位苏联专家查找“雪拉同”,遍查不遇,后来在故宫博物院陶瓷馆看到一件,故宫藏品价值连城,谁敢动!这位苏联专家只好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中国。 这时工作人员才知道龙泉青瓷原来是中国的国宝。龙泉青瓷又以哥窑和弟窑最为著名。可惜的是哥窑早在1279年南宋王朝覆亡时也随之失传了。弟窑在元明两代仍继续生产,但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也每况愈下,最后也是窑废烟灭,中断生产。 苏联专家索瓷一事很快传到了周总理那里,总理立即指示:一定要恢复龙泉青瓷,让国宝复活。周总理的指示传到杭州时刚刚大学毕业的叶宏明也刚好被分配到了杭州轻工业厅。为了落实周总理的指示,老厅长翟翕武带上叶宏明一头钻进了浙江南部与福建毗邻的龙泉市的崇山峻岭之中。为了查找龙泉窑的配方,他们翻越了一座座山岭,寻访了一个个山村,掘遍故窑址,遍访老窑人。翟翕武和叶宏明整日像两个“野人”,攀山崖,涉溪涧,崎岖的山路上,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们终于在那些废窑址上找到了古瓷碎片。他们把这些古瓷片拿到北京、上海测试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之后,又研究出多种配方。接着又回到龙泉试烧。烧一窑需要48个小时,为了防止火候偏差影响质量,他们就轮流守候在窑旁,一守就是十几个小时,可是烧了一窑又一窑,只只产品不合格,叶宏明就是不死心,仍然坚持继续试烧。叶宏明的这种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感动了陶瓷界的许多老专家,中国科学院的周仁、轻工业部的李国桢和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的邓白等也都热情参与指导,就这样慢慢烧出了规律,调准了配方。1959年国庆前夕,他们终于烧成了接近古瓷水平的龙泉弟窑青瓷成品。接着他们又将成功烧制出的300多套龙泉青瓷茶具、花瓶全部送到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在国庆招待会上周总理就是用这些渗透着叶宏明心血的龙泉瓷茶具招待外宾。得知这一消息时,叶宏明激动得失声而哭。 失传700年的哥窑又复活了 弟窑试制成功,对叶宏明鼓舞极大。他和他的同伴们认真对弟窑的配方、烧制工艺又进一步地研究、总结、完善,接着又着手恢复哥窑。哥窑白胎厚釉,釉面没有纹片,质地比弟窑更加讲究,烧制难度也更大。当时,他们没有任何关于哥窑制作和原料配方的文字资料,只好从古瓷片入手,通过化验揣摩配方进行试烧。故宫陶瓷专家陈万里忍痛割爱,将自己收藏的一件宋瓷贡献出来,让叶宏明他们将其表面的青釉刮下来,进行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用偏光显微镜分析胎釉内部结构,测定胎的烧成温度等,试验出青釉的大致配方,然后用这个配方点火试烧。上千次试烧,上千次失败,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顽强拼搏,1963年4月,“哥窑”――这个失传700多年的国宝又被叶宏明他们复活了。他们重新烧制成功的哥窑青瓷古朴典雅,晶莹滋润,釉色、纹片、造形与故宫藏品完全相同。 “紫金土”在哪里呢? 弟窑、哥窑相继成功恢复后,叶宏明又把眼光瞄向了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官窑。 官窑产品只供皇宫显贵,烧制数量严格控制,如今世上最多存有100件上下。官窑的烧制技术和龙泉窑一样也早在700多年前随着南宋的灭亡而失传。 为了恢复官窑,叶宏明研究了大量的古瓷典籍,一次又一次地对古瓷片进行化学、光谱、电子等一系列理化分析,并根据掌握的胎釉成分、显微结构、烧成温度等技术参数进行试烧。结果一次次试烧都失败了。叶宏明经过反复对照研究发现,官窑所用原料土十分考究,不同产地的土,其物理化学性能也不同,反应结果也不一样。于是他找来各种瓷土进行试验,有绍兴花街瓷石、湖南平江长石、广东高州长石、安徽祁门瓷、湖南桃花泥等50多种,试验结果统统失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这时他从一部旧瓷书中发现这样一句话:官窑“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叶宏明如获至宝,高兴万分。原来烧制官窑瓷器关键就是靠的“紫金土”啊!这土在哪里呢?叶宏明寝食不安,日思夜想,一次他突然想到了位于杭州南部的万松岭和乌龟山,当年南宋皇帝就是在这里建造了两座官窑,并集中全国最好的工匠,在这里烧制瓷器。那时交通不发达,烧瓷只能就近取土,不可能到外地取,这万松岭、乌龟山一带很可能就是紫金土的产地。于是他成天带着水壶、铁锹、锄头、干粮在杭州城南满山跑着寻找紫金土,最后终于找到了紫金土。 接下来他和叶国珍等专家又经过70多道工序的烧制,几千个数据的筛选,1978年春天完全保持了南宋官窑釉如美玉、色似碧波的官窑仿制品灰青釉和月白釉瓷器终于问世了。此后五年,叶宏明又把配方修改了100多次,还烧出了粉青釉、莹青金丝纹片釉等官窑中的上乘珍品。经故宫博物院鉴定,叶宏明新烧制的官窑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真正的国宝。 高价难买“瓷魂” | 叶宏明制作的龙泉青瓷平心杯。 |
几十年来,叶宏明一直在和瓷打交道,过眼的瓷器有几百万件,他亲自烧制的瓷器作品也足有五万件。他还成功地发明了在不同光源照射下能呈红、橙、绿、青、蓝、紫诸色的变色釉瓷;他在国内外首创了能在不规则碎纹釉的釉面上开出龙凤等象形开片;他研制成功的微孔免烧彩色香味瓷,能使满屋生香……还和叶国珍等陶瓷专家一起发明尖晶石高温发色技术,采用一般原料也能制出高级青瓷产品。他进行窑炉改造和推广节能措施,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仅最近五年间就创利税好几亿元。他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在浙江上虞市陆续发现汉代古窑址40多处,出土的东汉瓷片釉面良好,釉和胎结合牢固。他还以大量的科学数据得出结论:中国汉代就完成了由陶向瓷的过渡,真正的瓷器发源时间距今1800多年前的东汉,发源地是现在上虞的小仙坛和帐子山一带。从而为学术界一直难以下定论的“东汉有瓷说”提供了证据。中国硅酸盐学会对他的这一重大发现授予荣誉证书,中国轻工总会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内外许多媒体都报道了他“复活国宝”的事迹,他自己也有近200万字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外的专业杂志上发表,并出版了四部专著,先后获得了32项省、部、国家和国际的重大科研成果奖,获得了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称号,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人才……他名声远播天下,许多国外的豪商巨贾纷纷瞄上了他:十几年前德国一家陶瓷公司就想以50万美元购买他研制恢复成功的哥窑或官窑的一纸配方;接着意大利陶瓷财团要出月薪1万美元聘他到意大利讲学并请他帮助兴建一个官窑青瓷厂;日本一家公司的老板要买他的配方,价钱随他要……叶宏明一一婉谢。他说,即使五百万、五千万我都不会把龙泉青瓷、南宋官窑这些传统工艺和配方卖出去,这些传统工艺和配方是因为有了周总理的关怀,又在许多陶瓷专家、陶瓷艺人的支持下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才恢复成功的,这个成果是属于国家的,是属于人民的,自己有义务负责恢复它,但没有权利用它换取个人的享受。叶宏明这种无私奉献,不为金钱所动的品德和精神,博得祖国和人民的敬佩,著名书画家王卉先生为此送给叶宏明两个字:“瓷魂”。 叶宏明已和“瓷”相守了45年,他已与瓷融为一体了。他家里桌上,地下,床边,床下到处都摆着瓷,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瓷器博物馆,卧室、客厅里挂满了赵朴初、沙孟海、程十发等大师的书画佳作,也是几乎幅幅都与瓷有关。1998年在叶宏明的提议下,国家邮政局发行了“龙泉窑瓷器”邮票一套,选用了自北宋至明代的龙泉瓷精品。从此,精美的龙泉青瓷,随着传书的鸿雁飞向了全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和古老的文明。龙泉青瓷成了国家的名片,受到了世界的关注。今天叶宏明已快到了古稀的年龄,他仍然是终日里念念有“瓷”。目前,他和几家单位合作,正在致力于南宋官窑工艺恢复和产品开发,还在浙江树人大学成立了陶瓷研究所,他希望培养更多的陶瓷人才,逐步普及陶瓷文化,让艺术瓷日用化,让日用瓷艺术化,让更多的人懂“瓷”。为此他已向有关部门建议在杭州建立中国国际瓷文化交流中心。 宋代五大名窑简介 (一)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1107――1118年),宫廷自立瓷窑烧造瓷器。南宋时置窑于修内司,在今杭州凤凰山,沿袭旧制妨烧,也叫修内司官窑。后又于杭州乌龟山郊坛别立新窑,窑址范围甚大。郊坛下官窑烧造的青瓷,胎薄、呈灰、褐、黑三色;施釉厚,以粉青色釉最佳,晶莹润泽,犹如美玉;釉面多有纹片;器口及底部露胎处,呈灰或铁色,称为“紫口铁足”。 (二)哥窑:据《七修类稿续编》记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哥窑”产品的特征,据文献记载,大致可分为二种:一是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一是胎厚釉薄,釉面布满纹片,胎色黑。“弟窑”产品的基本特征:釉面无纹片,胎白或底足呈朱红,釉色青润如玉,在器物边缘或有棱角部位显露白痕(称“出筋”),釉色以梅子青和粉青为极品。南宋朝时期名闻天下的窑匠师傅章生一与章生二兄弟俩烧制的青瓷器每有新产品,均被县衙征集上贡皇帝,从此哥窑被列为南窑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之一;弟窑在南宋民窑中亦首屈一指,双双驰名中外。 (三)定窑:窑址在今河北定州市曲阳涧磁村、燕山村。古代属定州、故名。唐时已烧白瓷,至宋而著名。宋代定窑除烧造乳白色瓷器外,兼烧黑、酱、绿釉瓷器。器皿装饰以刻花、印花为主。北宋后期,曾一度烧制官司廷使用的瓷器。 (四)汝窑:窑址在今河南汝州市,宋代属汝州,故名。宋元初年曾继定窑之后为官廷烧制瓷器。胎骨香灰色,釉色近于卵青。烧瓷时间短,但质量很精。也有的带葱绿色,或淡灰色,有印花、刻花两种,图案有花卉、水波、鱼及禽鸟,汝瓷胎质坚细、胎骨较薄,制作讲究,器物通体施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且稀疏,明朗如珠,因而有"汝窑釉泡如晨星"之谓,釉面有极细开片。曾受到宋徽宗青睐而作为官廷用瓷。 (五)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禹州市。古代属钧州,故名。钧窑利用氧化铜、铁呈色不同的特点,烧成蓝中带红或带紫的色釉。红、紫的色泽如玫瑰、海棠、非常艳丽。胎骨灰白色,釉细而润。其中佳品,底部刻有数目字,均出自禹州钧台窑址,是北宋末为宫廷所烧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