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生产是个非常复杂细致的过程。从原料制备至烧成任何一道工序稍有疏忽,即有引起缺陷甚至报废的可能。起泡是制品烧成以后常见的缺陷之一,分为坯泡与釉泡两种。其中坯泡又分为氧化泡和还原泡。以下将介绍各种起泡的情况:
一、氧化泡 1、特征 氧化不彻底所造成的坯泡叫氧化泡。泡有小米大小,外面有釉层覆盖,不易用手摸破,断面呈灰色,多产生在低温处。 2、产生原因 主要是瓷胎和釉料中的分解物未能充分氧化,消失物没有完全排除。 ①氧化温度偏低,氧化区的高温部分氧化气氛不足或有波动。 ②预热带升温快,氧化分解阶段时间短,氧化结束时窑内温度过低,上下温差过大。 ③坯釉料中碳酸盐,硫酸盐以及有机杂质含量较多。 ④装车密度不恰当。 ⑤坯体人窑水份过高。 3、防止方法 ①适当提高氧化炉温度,调节气氛幕开度。风油配比适当。氧化阶段保持强氧化烧成。 ②缩小坯体的上下,内外温差,在氧化阶段要缓慢升温或适当保温,使坯体预热升温均匀,氧化充分。 ③减少坯料中的碳酸盐、硫酸盐和有机杂质较多的原料用量。 ④装车密度要适当,降低坯体人窑水份。 二、还原泡 1、特征 由于还原不足而产生的坯泡是还原泡。直径比氧化泡大,又叫过火泡,断面发黄,多产生在高温近喷火口部的制品。 2、产生原因 主要是由于坯体内部硫酸盐和高价铁还原不足,高温时起泡。 ①氧化炉温度过高,氧化结束时,窑内温度偏高。 ②强还原气氛不足。 ③停电时间长,致使产品还原不足。 ④烧成温度过高。 3、防止方法 ①适当降低氧化炉温度,使进入强还原阶段温度适宜。 ②控制还原气氛和烧成温度适当。 三、釉泡 1、特征 釉泡一般细小,鼓在釉层表面,易用手摸破,破后粘污成黑色小点。 2、产生原因 主要是由于沉积的碳素或分解物在釉熔融前未烧尽,而在釉熔化后,碳素燃烧产生的气体不易跑出,而被包在釉层表面。 ①氧化炉温度不当,氧化结束时窑内温差太大,使坯体氧化不足,或还原过早。 ②强还原阶段气氛过强,造成碳素沉积。 ③釉料始熔温度偏低或升温过快,釉面玻化过早。 ④釉料中高温分解物(碳酸盐、硫酸盐)含量高。 3、防止方法 ①控制氧化炉温度适当,降低预热带上下温差。 ②强还原气氛适当。 ③提高釉料的始熔温度,或减少釉料中高温分解物的含量。
|